珊瑚

常见的珊瑚疾病概述(二)

2018-12-28

5.白带病的概述:

白带病的特征是加勒比鹿角珊瑚的珊瑚组织完全退化。受到影响的物种有两种,一种是掌叶类鹿角珊瑚,另一种是种是cervicornis 鹿角(Gladfelter, 1982)。这种疾病在明显健康的珊瑚组织和暴露的珊瑚骨骼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这些症状与白疫是相同的,除了白色带是鹿角珊瑚特有的(而且在鹿角珊瑚还没发现白疫病)。组织损失通常从分枝的基部开始到顶端,但也可能从分枝的中部开始。有两种不同的疾病类型在组织丢失的模式不同。白带I型表现出组织退化,与迁移到整个珊瑚群落的线有关。虽然新暴露的珊瑚骨骼呈带状,但没有明显的微生物带。组织裂解总是与移动的前缘有关(这是I型和II型的区别。组织损失率从mm到cm/day不等。II型白带在穿过珊瑚群落时也表现出组织退化,但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有时会出现白化区,从而赶上活性组织裂解(Ritchie and Smith, 1998)。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唯一方法是随时间的变化观察带状的进展。

白带病影响整个加勒比地区的鹿角珊瑚,并在区域范围内造成大批珊瑚死亡。

图片:白带病有两种病因,I型和II型。在I型中,组织破坏与带状组织的前部运动有关。在II型中,有时在组织降解区和移动峰区之间有一个白化区。如果不存在白化区,则类型I在视觉角度上与类型II无法区分。目前还没有分离出任何病原体。


6.白疫病的概述

白疫病的特征是明显健康的珊瑚组织和暴露的珊瑚骨骼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未见明显的微生物带。疫病是由细菌性病原菌(Aurantimonas coralicida)引起的。疾病体征(疾病进展和毒性的比率和模式)在三种不同的类型之间存在差异。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记录的I型疫病从群体的两侧开始,组织破坏速度为每天3毫米。据报告有6种珊瑚受到影响。1995年首次记录的II型疫病,从珊瑚群的底部开始,向上发展,组织破坏可达2厘米/天。健康组织和外露骨骼之间可能存在白化区(<3 mm) 。第三型疫病于1999年首次出现,从群落侧面或顶部开始,以每天dm的高速率破坏组织。。白疫病目前在整个加勒比地区流行,影响着33种加勒比石珊瑚(Weil et al, in press)。来源还不为人知。


7.白痘病的概述

白痘病的特征是珊瑚组织退化,珊瑚组织沿着一条明显的线快速丧失,或者在分支上或下的任何地方,有时在不规则形状斑块的边缘附近存在小的残余组织。平均组织损失率为2.5 平方厘米/天,但也可能高达10.5 平方厘米/天。

640.webp (8).jpg

图片:白痘以圆形病灶为特征。致病菌是沙雷菌属(Serratia marcescens),一种革兰氏阴性肠杆菌


8.黄带病的概述

黄带病的特征是加勒比造礁石珊瑚的大环状或片状白化的黄色组织。它在加勒比地区广泛传播。组织损失极其缓慢(cm/年)。当受黄带感染的珊瑚亦遭受白化时,黄带可与白化的特征混和;从白化中恢复后,黄带再次可见。虽然在受影响的组织中已经发现了虫黄藻色素和虫黄藻细胞的丢失,但尚未发现病原体。与黄带相关的虫黄藻有较低的有丝分裂指数(分裂细胞的数量),有人认为这种疾病影响的是虫黄藻而不是珊瑚。

图片:黄带的特征是呈光状状膨胀的白化带。组织损失最小(cm/年)。没有分离出任何病原体。


来源:NOAA


微信图片_20210309150149.png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科技城创意产业园二期

0898-88830883

微信公众号:hainanrehaisuo

Copyright © 2021- 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海南热海所是一家非营利性的省级科研机构,成立于2003年。热海所在珊瑚礁的研究中对珊瑚的全球性危机及解决方案等提出新的见解,在珊瑚礁的修复中取得新的技术成就,并大力推进珊瑚花园、百万珊瑚培育计划及珊瑚种质库建设,力争完成一次全球最大规模的珊瑚培育及珊瑚礁生态修复行动。


关注珊瑚礁国际论坛,

分享国际珊瑚礁研究新动态

  • 网站地图